如果讀者留意這次美伊之戰的進展,必會記得在四月一日和二日間,美軍進入納賈夫(Al-Najaf)時,伊拉克人的反應和變化。起先,他們知道聯軍在納賈夫城取得重要勝利,完全控制了這城的時候,他們爭相出來迎接,夾道歡迎聯軍進城。但在第二天,聯軍接到教長的請求,要特別保護他們。聯軍向納賈夫清真寺前進時,卻換來大群手無寸鐵的男士,迎向軍隊的輕機槍,阻擋坦克的前進,拒絕聯軍接近清真寺,與前一天的反應完全不同。擾嚷了大半天,才知只是一?誤會。幸而當時聯軍的將領稍作退讓,沒有強行向清真寺前進,且放下了槍枝,讓坦克退後,而不致釀成嚴重的流血衝突。

到底納賈夫清真寺是什麼地方?這些群眾又是誰?為什麼他們不怕坦克和機槍的威力,而要阻止美軍接近這清真寺?

原來,這都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跟從者。除了納賈夫清真寺之外,還有在西北六十公里的一個城市,名為卡?巴拉(Karbla)的清真寺,也是什葉派的聖地。他們看這兩處地方比穆罕默德的出身地--麥加和麥地那還重要。

什葉派強調穆氏的後裔才有承繼權,在其教義中有十二伊瑪目(是精神領袖和教權代表,神聖和沒有罪性,並引導信眾走上正路)。伊斯蘭的第四代傳人(哈里法)阿里被尊為第一位伊瑪目,他的陵墓就在納賈夫清真寺的中央。 661年阿里遇剌身亡而葬在這裡,直到786年被巴格達的哈里法拉希德定為聖墓。伊斯蘭的社區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旁邊設有學校、圖書館、醫院、診所、市集,而清真寺教長也在這社區內居住,而民居則把清真寺團團包圍。據聞自八世紀末,這裡被尊為聖地後,一直拒?非伊斯蘭教徒入內參觀(但有時仍會斟情通容)。

由於撒達姆.候賽因的政府以遜尼派為主,而九一年海灣戰事中,美國政府鼓勵什葉派起義推翻撒達姆,部份什葉派人響應,但聯軍勝利撤退時,卻沒有確保什葉派起義者的安全,結果撒達姆嚴厲對付造反的人。所以,這次戰事初期,什葉派對聯軍的反應都很冷淡,及致聯軍在納賈夫取得勝利後,什葉派的教長仍懼怕前政府軍的殘餘勢力,所以要求聯軍的保護。

聯軍接到教長的要求後,有意開進教長的住區,即清真寺聖地的社區,但群眾誤會以為聯軍要佔領聖寺,所以誓死要阻止聯軍的前進。幸而這部隊的指揮官能體會他們的宗教熱情和敏感,對他們表示尊重和友好,沒有強行開進而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流血事件。

從這小事件我們可以體會,伊斯蘭世界有很多敏感地帶,西方世界不易了解,如果處理不善,卻又可能引發另一次的血仇記錄,但願聯軍在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工作中,能有智慧的化解這戰事的仇怨,為這多事的地土帶來和平的希望。


羅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