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伊斯蘭信仰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穆氏身故(公元632年),四任哈里發先後繼任、到亞里(661年)被殺,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正適分裂,這標誌著伊斯蘭的神權哈里發(繼任者)時代的結束。

綠色:遜尼派
藍色:什葉派
由於各哈里發的繼任,不是穆氏授權,各派各說,且經過一番爭逐才定案,而四位哈里發,其中三位都是被剌身亡,所以哈里發為繼承者的意義和職務範圍就引起爭議了。

由於穆氏集軍事、政治和宗教三大權於一身,哈里發的權力範圍是指那一方面,這是值得討論的。由於天經已完全降示,穆氏又被稱為封印的先知,意即安拉已完全降下所有的啟示,在穆氏以後再沒有人有這天啟的權柄,而在宗教事務上,由每天五次的禮禱,到週五的主麻(敬拜),都有指定的規矩,而且最卑微或沒有多大學識的人都可作,所以這宗教領導地位,不是哈里發的重要職務。當時遜尼派對哈里發職務的要求如下:--

1)保衛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領土,尤指麥加和麥地那。
2)在必要時宣布聖戰。
3)任命國家官員。
4)徵收賦稅,管理公共財富。
5)討伐叛逆。
6)執行法律。

當然哈里發還有很多特權,例如其名字可在主麻中被提及,貨幣中會印上其名字,在重要的國家典禮儀式中可穿上穆氏的斗篷,且要保管穆氏的各種遺物,如手杖,印信,牙齒和鬚髮等等。

從這些職務和特權來看,哈里發的主要權力是在政治和軍事上發展而非在宗教上了。簡單的說,在哈里發領袖下的伊斯蘭,不在乎宗教的事務或講解經典,而在乎政治和軍事上的發展,故此很多伊斯蘭國家,其宗教都離不開政治,同樣在他們的理解中,宗教的發展和傳播也是離不了政治的因素,所以很多穆斯林視別的宗教傳揚是政治陰謀或政治運動之一。

由於穆氏沒有指定的繼承者,後伊斯蘭世界又產生近乎群雄割據局面,如阿巴斯王朝期間在巴格達有他們的哈里發,同時埃及的法帖梅王朝又有自己的哈里發,而西班牙也同時成立了另一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所以當時的哈里發都是地區性的。但到了十八世紀未,可能受羅馬天主教教皇觀念的影響,開始有人表示哈里發是穆斯林的教皇,是全世界穆斯林的代表。可能為對抗歐洲的殖民地主義吧,這世界性的哈里發(穆斯林教皇)的觀念在一些政客的手中,漸漸成了一股新力量,他們都希望用以團結伊斯蘭的兄弟國,以求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用以對抗成了主導地位的歐美列強。

雖然現在伊斯蘭世界沒有人稱為哈里發,但有不少人嘗試起來振臂一呼,號召天下穆斯林,他們的理論主張不同,政見或手段有別,但希望兄弟國能團結富強是主要方向和口號,但願他們走得更理智,手段用得更柔和,為世界帶來多一點祥和。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各國的律法可分五大法系,計有中國法系、印度法系、羅馬法系、伊斯蘭法系和屬歐美的普通法系,而伊斯蘭與別的法系最大的分別在於他所建立的神權法律。最廣為人所認識的就是,在強烈執行伊斯蘭教法的地區,會把褻瀆神明安拉和毀謗先知穆罕默德者處以極刑,這一項在今天宗教和言論自由世界裡生活的人是難以明白的。

穆氏在麥地那取得政權,集軍政教三大權於一身。他所要建立的不單是一個宗教團體,更是一個以宗教立國的政權。安拉的旨意為最高權威,而穆氏是安拉的獨一使者和代言人,其地位幾乎等同安拉。如果他的言論和地位受質疑,他所建立的政權和法制,便會自動瓦解,所以這是伊斯蘭的絕對基礎。

由於穆氏在公元七世紀興起於阿拉伯地區,他所頒布的法例,不足應付時代的變化。所以,到八、九世紀時,已出現不同的教法主張,以適應時代的轉變。簡單來說,伊斯蘭法沿用四項的基礎,就是經典、聖訓、公議和類比。

經典穆斯林視古蘭經是與天上經典一致,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任何與經典有別的學說,都被視為錯誤。但用在法例上,任何質疑古蘭經真實性的人都有可能會被定罪。所以,在強力執行伊斯蘭教法的地區,理性討論信仰也可能有被定罪的危險。

聖訓就是穆罕默德的言行。穆氏被視為完美無暇的人,所以他的言行絕對無誤,他的行事所為,都被引為解釋經典、成為教法的基礎。他的一切言行被輯錄成「聖訓集」。 「聖訓集」是在第九世紀(穆氏身故兩世紀後)才開始收集而成的,所以「聖訓集」屬於穆斯林對穆氏言行的回憶錄。 「聖訓集」共有六個版本,都被視為正本,但由於與穆氏年代相距近兩個世紀,且由不同的人憶述,內中有些互相矛盾之處,也有些是穆氏的生活瑣事。

當經典和聖訓不足以解決社會的疑難問題時,他們就取決於公議。公議就是穆斯林一致的意見,有如多數服從少數一樣。但公議也有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大部份的穆斯林的一致意見,而狹義的公議則是指某些德高望重的法學家的意見。前伊朗精神領袖哥美尼是法學家出身,他就是有效地運用了公議的原則來奠定了他崇高的神權地位,帶領伊朗人滴血不流地推翻巴列維皇朝。

最後,類比法即推論法,就是以上三項中沒有任何指引時,就可用推論方式來作決定。當然,推論的方式和結果就最具爭論性的了。

無論如何,伊斯蘭法就是以這四項原則來面對廿一世紀的變化,所以各地對伊斯蘭法的理解和應用有著很大程度的分歧。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斯蘭教雖然自認源自人類始祖亞當,承亞伯拉罕、挪亞、摩西、大衛和耶穌,而至穆罕默德,但他們強調穆氏是「最偉大的先知」。

當然穆氏能在不利的環境下,卻能贏得麥地那人的信任,集軍、政、教三大權於一身。後統一阿拉伯半島,必有他的才華和智慧,但我想穆氏最大的成功莫過於他所教導的清真言了,清真言是穆斯林的信經,可以說是世上所有宗教最短的一句信經,但他應用的範圍則可涉及生活任何的環節,所有周五的敬拜或每天五次的禮禱,任何紅事白事,由出生賀詞、恭祝壽辰、婚禮盟約,法庭宣誓、病患垂危、死喪葬禮等等,清真言都可大派用? ,也是必需要宣讀的說話。

清真言的內容可分兩部份第一句為「萬物非主唯獨安拉」,第二句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從表面看這句話沒有什麼重要,但他卻是整個伊斯蘭神學的中心,萬物非主唯獨安拉,表明安拉是獨一的主宰,這是與多神信仰者分別出來的一句,第二句則非常重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就是說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唯一代言人,他的靈感一到,便成了安拉的地位,獨一的安拉既沒有啟示別的人,沒有人有資格去印證他的話,同樣也沒有人有資格來質疑他。

穆斯林相信安拉派遺使者到每一個民族去(古蘭16:36),古蘭經提及名字的先知或使者共有廿八位,其中上文所提及的六位人物最為著名,而穆氏為最後一位,位地也是最高的。更厲害的還在他受啟示宣告他是封印的先知(古蘭33:40),即後無來者,所以他的話是最高權威,最後的啟示。他可能會出錯嗎?聖經學者還得要強調新舊約眾書卷間互相引證、沒有矛盾。而穆氏則受神啟宣告他是最後最偉大者,他是引證舊約經卷的,「他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他曾降示討拉特(摩西五經)和引支勒(福音書)於此經之前,以作為世人的嚮導,又降示證據」(古蘭3:3-4)既然他是來引證各經卷的,真理就在他的口中,這樣他的討論就戰無不勝了,因為如果古蘭經與別的經卷有別,就是別經卷的錯,如果對上帝的觀念與穆氏有別,就是別人的錯。

就因清真言--穆氏是安拉的獨一使者這句信經,這樣就可把古代經卷的啟示以他的看法為歸依,同時也可否定了日後任何的質疑,既是獨一,同時代的看法也得以他的說法為準,穆氏地位就等同安拉一般的有權柄了。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在世上眾多的宗教中,恐怕沒有一個宗教有如伊斯蘭教一般,把洗手洗腳的清潔責任提升到宗教禮儀層面去,在經典上更指明如何進行洗澡的教規。古蘭經五章六節說:

「信道的人們啊!當你們起身去禮拜的時候,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於兩肘,當摩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如果你們是不潔的,你們當洗周身。如果......而得不到水,你們當趨向清潔地面,而用一些土摩臉和手。」

而穆氏的「聖訓」更有加倍篇章,指導如何進行各項的「大凈」和「小凈」。例如:如何洗臉,如何摸頭,洗兩腳,洗兩便處,洗手漱口,洗鼻搜須,摸頭摸耳,搜手指,搜腳脂,又如何在洗的時候頌讀安拉的名等,都指明詳細步驟。

伊斯蘭於七世紀時興起於阿拉伯的沙漠,當時的人衛生常識不足,而且沙漠缺乏水源。所以,穆氏從宗教層面教育他們基本的衛生常識,直到今天,這洗手洗澡的宗教禮儀仍為穆斯林所嚴守。

查「凈禮(WUDHU)」的觀念在舊約聖經也有出現,舊約的潔凈禮本來有一個隱藏的意義,就是來朝拜上主的人,不得污穢,而這污穢不單是肉體上的,更在心靈上的。可惜法利賽人在這真理上常弄不清,而停留在儀式和規矩上,只重視滿足禮儀的活動,而指責別人的不足。耶穌看出他們的虛偽和不明真理,所以指出他們的假冒為善(路加十一:37-54),而把潔凈禮儀的真義展明。

耶穌解明這真理五百多年後,穆氏再把舊約的潔凈規矩在阿拉伯的沙漠發揮得更仔細,更詳盡,恐怕這只是走回舊約儀文規條的回頭路吧了。從沙漠的衛生常識來說,是有建設性的;但從心靈得潔凈來說,這些儀式恐怕並未能叫我們的心靈成為清潔,而與「聖潔」的意義相距甚遠呢!

今天,世界各地衛生常識提高,個人清潔理當從自律的生活方式達到。如果仍堅持這洗手洗腳活動的規矩,而?略心靈聖潔的真義,實屬本末倒置呢!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政府大力推動下,以巴相方似乎可以重回談判桌,但那邊廂又見哈馬斯組織在興風作浪,以自殺式炸彈來反對,以巴和會可說是路途遙遠,既艱且辛!

其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政治同樣要平衡宗教狂熱份子的壓力,猶太復興主義者強調為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可付任何代價,寸步不能退讓。但世俗政治家強調要與鄰國和平共存--以土地換和平。自九五年諾貝爾和平?得主拉賓被殺、佩雷斯主政,九六年強硬派利庫德集團的內搭尼亞胡當選,九八年又讓?和的工黨領袖巴拉克執政,廿一世紀,民族主義者沙龍上任,在在顯出以色列政權是民族主義者與世俗主義者在角力。

巴勒斯坦那邊,雖然阿拉法特自1969年出任巴解主席至今,三十多年來仍居領導角色,但在巴勒斯坦內部,也不是風平浪靜的,過去的聖遷,聖戰等組織、及至現今最活躍的哈馬斯組織,都表示巴解太?和,他們要建立一個神權政體,所以他們不單對付以色列人,也同樣要對付巴解的?和派。

據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表示,阿拉法特沒有興趣和談,也不算是支持這些極端主義者的破壞行動,只是利用這兩樣作為他弄權的籌碼吧了。所以他三十多年來仍屹立不倒!

近年美國似乎洞悉阿拉法特的玩藝,所以向他大力施壓下,結果新總理阿巴斯被選出來了。阿巴斯在中東和會上能否產生和平作用,還要看局勢的發展,但美以巴三方首腦六月四日在約旦港口?行高峰會且發表聲明後,哈馬斯發言人立刻表示不滿,且聲言不會停止流血起義!

原來自以色列復國以後,先後發生六七年的六日戰爭和七二年的十月戰爭,在巴勒斯坦有大量難民生活在窮苦中,他們要求以色列退還所有佔領區。而耶路撒冷也是回教聖地之一,所以這聖地的主權又是一重要解決題目。在九九年巴拉克執政時似有可和解的跡象,巴拉克答允退還大量佔領區,但可惜哈馬斯組織的急進和不滿足,結果和會又胎死腹中!

讀者不禁會問,哈馬斯組織是何許人也,何竟如此討厭和平!

原來哈馬斯就是伊朗所支持的一個組織,他們不肯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又因伊朗建立的神權政治,以"不要西方、不要東方、只要古蘭"為口號,強調不與非伊斯蘭妥協是安拉賜福的唯一門路,所以努力協助別的國家或地區進行伊斯蘭化,而與非穆斯林進行的討論和會均屬不神性的活動,所以對此不感興趣!

中東和會,這邊廂是猶太民族主義者沙龍,那邊廂是新上任的阿巴斯,他是否真有實權?阿拉法特是否仍會弄權?這都還要拭目以待。

美國進軍伊拉克而找不到生化武器,在伊斯蘭世界的公信力銳減,哈馬斯組織又絕對不肯讓步,脫稿前只聞得以色列有多宗自殺式爆柞發生,以色列派戰鬥直升機對付哈馬斯,沙龍則聲言沒有答允布什政府遇襲而不還? ,中東和會真的叫人不敢樂觀。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讀者留意這次美伊之戰的進展,必會記得在四月一日和二日間,美軍進入納賈夫(Al-Najaf)時,伊拉克人的反應和變化。起先,他們知道聯軍在納賈夫城取得重要勝利,完全控制了這城的時候,他們爭相出來迎接,夾道歡迎聯軍進城。但在第二天,聯軍接到教長的請求,要特別保護他們。聯軍向納賈夫清真寺前進時,卻換來大群手無寸鐵的男士,迎向軍隊的輕機槍,阻擋坦克的前進,拒絕聯軍接近清真寺,與前一天的反應完全不同。擾嚷了大半天,才知只是一?誤會。幸而當時聯軍的將領稍作退讓,沒有強行向清真寺前進,且放下了槍枝,讓坦克退後,而不致釀成嚴重的流血衝突。

到底納賈夫清真寺是什麼地方?這些群眾又是誰?為什麼他們不怕坦克和機槍的威力,而要阻止美軍接近這清真寺?

原來,這都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跟從者。除了納賈夫清真寺之外,還有在西北六十公里的一個城市,名為卡?巴拉(Karbla)的清真寺,也是什葉派的聖地。他們看這兩處地方比穆罕默德的出身地--麥加和麥地那還重要。

什葉派強調穆氏的後裔才有承繼權,在其教義中有十二伊瑪目(是精神領袖和教權代表,神聖和沒有罪性,並引導信眾走上正路)。伊斯蘭的第四代傳人(哈里法)阿里被尊為第一位伊瑪目,他的陵墓就在納賈夫清真寺的中央。 661年阿里遇剌身亡而葬在這裡,直到786年被巴格達的哈里法拉希德定為聖墓。伊斯蘭的社區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旁邊設有學校、圖書館、醫院、診所、市集,而清真寺教長也在這社區內居住,而民居則把清真寺團團包圍。據聞自八世紀末,這裡被尊為聖地後,一直拒?非伊斯蘭教徒入內參觀(但有時仍會斟情通容)。

由於撒達姆.候賽因的政府以遜尼派為主,而九一年海灣戰事中,美國政府鼓勵什葉派起義推翻撒達姆,部份什葉派人響應,但聯軍勝利撤退時,卻沒有確保什葉派起義者的安全,結果撒達姆嚴厲對付造反的人。所以,這次戰事初期,什葉派對聯軍的反應都很冷淡,及致聯軍在納賈夫取得勝利後,什葉派的教長仍懼怕前政府軍的殘餘勢力,所以要求聯軍的保護。

聯軍接到教長的要求後,有意開進教長的住區,即清真寺聖地的社區,但群眾誤會以為聯軍要佔領聖寺,所以誓死要阻止聯軍的前進。幸而這部隊的指揮官能體會他們的宗教熱情和敏感,對他們表示尊重和友好,沒有強行開進而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流血事件。

從這小事件我們可以體會,伊斯蘭世界有很多敏感地帶,西方世界不易了解,如果處理不善,卻又可能引發另一次的血仇記錄,但願聯軍在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工作中,能有智慧的化解這戰事的仇怨,為這多事的地土帶來和平的希望。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年美國創造論學會的科學家,到伊斯坦堡大學來進行交流學術研討會,近十位美國的科學家輪流發言,從眾多不同的角度來見證世界是被創造而有,而不是進化而來的。每一位科學家在演講的結語句,都肯定的說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
其實,這話題在伊斯蘭世界中沒有太大的討論必要,因為大部份人頗為肯定世界是被創造而有的。所以,在發問和討論的時間,熱愛發問的中東學生仍安靜得好像沒有思想一般。

奇怪的是,每當科學家們說世界是上帝所創造時,全場鴉雀無聲。但科學家用亞拉伯語說世界是安拉所創造的時候,這時全場掌聲雷動,人人歡喜稱善。

為什麼他們有這樣不同的反應呢?到底是與會的學生知識份子不懂英文GOD的意思?還是覺得外國學者能學他們的語言而感高興,值得拍掌鼓勵?

其實在翻譯上,安拉與上帝或God只是在不同語言中的同義詞吧,等於男人在英文中稱為man一樣,但安拉這名稱在伊斯蘭世界卻有特別感情。

話說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時,在麥加的克爾白神殿中有三百多尊神像,其中一具神祇的名字為安拉。安拉在阿拉伯語是至高神的稱呼,穆氏就以這為獨一神的名字,宣布除了安拉再無別神,且下令搗毀其餘所有的偶像。而在可蘭經中更賦與深一層的意義,稱安拉為天地的創造者,日月星晨的支配者,人類生計的供給者,災難的解救者,無始無終,萬物皆可朽壞,唯安拉本體永不滅.........等等。

自此以後,安拉這名字在伊斯蘭世界就成了一特別神聖的稱號。有穆斯林學者把安拉的德性歸納出九十九個名字,如果信眾能順序背出這九十九個名字,保證可以上天堂云云。

也因這原故,安拉這名字在一些穆斯林心中,產生了特別的感情而成了伊斯蘭教獨一神的專稱,較保守的穆斯林更不容許在翻譯上動用這專有名詞來形容其他宗教獨一神的稱呼。例如,不少穆斯林說接納摩西五經,大衛的詩篇和福音書是上帝的話,但在很多伊斯蘭國家中的聖經翻譯,他們就不容許聖經用安拉這名字來稱這創天造地的上帝。

所以,在那次學術交流會上,有美國科學家說是安拉創造世界時,穆斯林聽眾們因這名詞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以為這美國的基督徒科學家快會成為穆斯林了,因為他也同意安拉是創天造地的偉大主宰。有這誤會的原因,是他們把安拉這名詞加上了主觀的感情,而忽略了在翻譯上的客觀意義吧?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土耳其曾讀過一則有關眼角膜移植手術的新聞,醫生成功地替一瞎眼少年接上眼角膜而重見光明,這算是這裡的一大醫術成就。記者訪問那少年,問及他對重見光明的感受,以及對那願捐贈眼角膜給他的人有何感想。他當然感到很快樂,也很感謝那捐贈者。可惜那人己去世,而未能回報。

記者再問,如果他要離開世界,他是否願意同樣把眼角膜捐贈給有需要的瞎眼人仕呢?這少年猶疑了很久而不願回答,最後在記者的追問下,只好勉強的回答。答案竟是說不願意捐贈眼角膜給別人!

這問題對別人來說很容易回答,既是受恩於別人,他日如有機會能同樣施恩與別人也是很應該的,所以多半會給正面的答案。但這少年為什麼只願接受而不肯施與呢?這是關乎他對伊斯蘭的永恆觀念的認識了。

伊斯蘭相信有永恆,或稱之復生。古蘭經形容那裡有水河,水質不腐;有乳河,乳味不變;有酒河,飲者稱快;有蜜河,蜜質純潔。他們在樂園有各種水果可以享受...(古蘭經47:15)

在珠寶鑲成的床塌上,彼此相對地靠在上面,長生不老的僮僕輪流服待他們,捧著盞和壼,與滿杯的醴泉,他們不因那醴泉而頭痛,也不酩酊. ...我使他們常為處女,依戀丈夫...(古蘭56:15-37)

他們靠在分列成行的床上,有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們的伴侶。 (古蘭52:20)

伊斯蘭相信兩世吉慶,即今世有福樂,來世也享永福。由於古蘭經談及來世的福樂,多屬於在世界的肉體享樂的延伸,顯然是中東沙漠地區居住者所響往的生活方式之一。聞說有幽默大師之稱的林語堂教授笑說,如果他有權選擇天堂的類別,他會選擇伊斯蘭的天堂。但可惜伊斯蘭沒有多談及這肉身到時有何種的改變,以適合住在永恆的天堂裡。

穆斯林也相信,死後不久會有黑面天使來審問他們的信德,所信的是誰,大先知的名字等等。他們要坐起身來回答問題,所以他們也不會用棺木下葬,因為棺木不夠空間坐起來。所以,有不少穆斯林誤以為這身體的狀況會延續到永恆去的。

因此火葬,幾乎是不可能接受的殯葬處理。因為失去了肉體,便失去了享受永恆的機會。而自願捐贈器官的觀念,也許需要多多教育才能被較開明的人所接受呢。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繼續追捕恐怖頭子賓.拉丹,阿富汗,甚至巴基斯坦都有人大嚷要向美國發動「聖戰」。喬治.布什總統宣布兩伊和北韓是恐怖份子活動的基地,只見伊拉克人又大談「聖戰」。中東的以色列和巴解的戰事繼續惡化,上街遊行示威的巴勒斯坦人又拿著伊斯蘭的旗幟,大叫「聖戰」的口號。在這個不安的年頭,伊斯蘭世界中,「聖戰」--Jihad這名詞常被談及。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聖戰」是什麼意思,誰才有權發動「聖戰」,又其運用的原則是怎樣的?

在伊斯蘭興起的初期,當時阿拉伯半島地區仍是敬拜多神和偶像的,穆罕默德強調敬奉獨一的神明,所以頗受當時區內的人反對。為鞏固他們的實力,為伊斯蘭而作的宗教義務之一的奮鬥便被強調起來。阿拉伯語「奮鬥」一詞,譯成外文時多意譯為「聖戰」。

「聖戰」在伊斯蘭來說,涵意廣泛,他可指為保衛伊斯蘭教,反對異教的逼害而發動的戰事。這是穆氏早期傳教的意義。後來,「聖戰」又變成了奪取政權和保衛疆土的軍事行動,這是伊斯蘭教史中哈里發時期「聖戰」的意義。及至後來,各派各政權為排斥異己而發動的武裝行動,仍稱為「聖戰」。顯然,「聖戰」一詞已被伊斯蘭的政客和極端宗教份子所濫用了。

其實,「聖戰」這詞在伊斯蘭教義中,仍有另一意義,就是禁慾主義的蘇非派所強調與內心的鬥爭,就是靈與欲之爭。他們稱外表的武裝戰事為「小聖戰」,而與內心的罪惡慾念之爭為「大聖戰」。只可惜,外表的武力事件常被強調,也越演越烈,因而給人暴戾的感覺。

到底誰才有資格向外宣告發動「聖戰」?又怎樣才能定性為「聖戰」呢?初期自然是他們的先知穆氏為最高權威了,但他死時沒有宣告承繼人,所以與政權傳遞一樣,四大哈里發為其繼承人。但後來隨著不同的政變、內爭,伊斯蘭教內已經沒有主流的承繼人了。四大哈里發之後,伊斯蘭的中心也隨強勢政權而北移到巴格達,後又隨鄂圖曼帝國而移到了土耳其。上世紀八十年代,哥美尼在伊朗興起,又強調以教法學家為解釋伊斯蘭的權威。但各支各派,人言人殊,其實他們也沒有可向外發動「聖戰」的權威代表人物。同樣地,「聖戰」除了以上所提的籠統含意外,也沒有明確的原則去實行。  

但是,到底為什麼伊斯蘭教仍有這麼多人甘願為信仰付上生命的代價去參與「聖戰」呢?原來穆氏所傳達的天啟--可蘭經,只有談及天堂的美好,但沒有指明進天堂的門路。及至他死時,他只表示行遠路需要路費,而善行就是後世的路費。這點可見伊斯蘭教是沒有得到永生把握的,而要靠在生時的好行為和安拉的特別恩寵才行。但在古蘭經中,穆氏卻強調信仰真主和使者,以自己的生命和財物為真主而奮鬥,那是好的.......他將赦宥你們的罪過,使你們進入樂園... ....

很多穆斯林就以這點,相信參與「聖戰」而死,就是進入天堂的捷徑和保證了。也因這原故,一些善於詞令的政客或宗教精神領袖,很容易利用這些青少年的心理去達成他們的目的。這就難怪有不少在中東或巴基斯坦地區作母親的,不單沒有阻止,反而鼓勵兒子去參加這類的「聖戰」或遊行活動了。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耳其協助美國出兵阿富汗不久,在阿拉伯半島上又有爭執。鄂圖曼帝國強盛時,在沙特阿拉伯興建了一座城堡,前兩天沙特政府表示城堡地區屬富商賓.拉登家族所有,現該家族要在城堡的地皮上面改建其他物業,所以要把城堡拆毀。土耳其政府向沙特發出強硬抗議,指行動是破壞人類文化遺產,與塔里班炸毀絲路上佛像的行為相同。但在抗議聲中,有五百年曆史的城堡被夷為平地了。沙特政府表示,這是私人物業的處理,而土耳其只不過是因政治不穩定而小題大作而已。

九一一事件後,雖然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先生在多次的演講中,肯定伊斯蘭的教義不是邪惡的,但談到伊斯蘭教徒時,在很多人心中仍留有強烈的恐懼陰影,好像他們總與爭執和戰事有關。

很多好友問筆者,為什麼他們給人有這樣暴戾的印象?

伊斯蘭的創教者穆罕默德於公元571年在阿拉伯半島出生,當時半島內的部族流行著互相掠奪財物和報血仇的社會規矩。穆氏於610年開始表示得天啟,宣揚獨一神的思想(據說這思想是來自當時的猶大教和基督教教義)。穆氏在麥加傳教之初,受到當時的阿拉伯貴族的激烈反對,甚至對其信眾的生命構成威脅。到620年,自麥地那(離麥加城二百公里遠)而來的人聞得穆氏的教義,而當時半島上的血仇和戰事頻仍,他們需要一個超越血親的仲裁者,以減少報血仇的戰事。結果,穆氏的宗教思想與麥地那貴冑們在地區內實現和平的祈望,有若魚兒得水。 622年,穆氐遷往麥地那,伊斯蘭歷史稱之為聖遷。

穆氏以神權領袖身份到麥地那作仲裁者,集宗教和政治大權於手上,隨著他在半島上所見報血仇的經驗和軍事智慧,不多久他所建立的公社也成了阿拉伯半島上軍事最為強大的部族。

由於他集軍政教三大權於一身,他所號召發動的戰事,常得支持者的拚死相從,因此常常取得勝利。到630年,穆氏向其老家麥加城發動攻擊,順利取得麥加城,而其神權地位更加穩固。

伊斯蘭自其創立興起至發展,都與戰事有直接的關係。據統計,穆氏到麥地那後,直到取得麥加城的七年中,他先後發動的戰事就有七十多次。而穆氏身故之後,他的承繼者也以武力不斷地擴展其版圖。

伊斯蘭雖說以麥加為其敬拜的中心,但在歷史上不難看見其宗教領導地位是與強大的軍事地位相連的,和蒙古的莫臥兒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等極為相似。所以有人說,基督教的十字架,是弱者和羞辱的記號,而伊斯蘭教的記號,則是古蘭經與劍,強者勝利的形象。

由於伊斯蘭自創教之初至今,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宗教,所以很多穆斯林心中,仍憧景當年穆氏的神權統治時代,或鄂圖曼帝國時代的強盛。也由於政治與宗教劃不清界線,很多穆斯林又在聖戰的烏托邦中迷失了真理和正義的方向,以致給人有不夠理性和暴戾的感覺。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到不少發生在中東或東南亞地區的突發新聞,很多發動恐怖襲擊者都是打著伊斯蘭旗幟的,很多朋友都愛問,伊斯蘭是個暴戾的宗教嗎?

網路世界中又有多個伊斯蘭的網頁表示,伊斯蘭是個熱愛和平的宗教,而伊斯蘭這個字的原意就是和平的意思。他們也廣引可蘭經經文表安拉是不喜歡戰事,信眾應該退讓。 「如果他們與你爭論,你應當說:真主是知道你們的行為的。」(古蘭22:68)「你應當忍受他們所說的讕言,而溫和地退避他們。」(73:10)

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就是為保護自家的生命財富而被逼要作自衛之戰是許可的,「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於援助他們,確是全能的。他們被逐出故鄉,只因他們常說:『我們的主是真主。』」(22:39-40)但那戰士們必須嚴守戰事的道德規矩。 「你們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份,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份的人。」(2:190)

從這角度看,伊斯蘭實在是和平的宗教,筆者有很多穆斯林朋友都是熱愛和平的人士,但有些人又在古蘭經中找到一些與這理論相反的言論,作為他們發動戰事的神學基礎,「戰爭已成為你們的定制」(2:216)。 「你們要討伐鄰近你們的不信道者。」(9:123)「你們在哪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哪裡殺戮他們俘虜他們,圍攻他們,在各個要隘偵候他們。」(9:5 )「你們在哪裡發現他們,在哪裡殺戮他們。」(2:191)

為什麼古蘭經的經文內有這互相矛盾的句子呢!到底誰是誰非呢?要找出答案就要先了解伊斯蘭興起時的背景了,穆氏在四十歲時(約610年)得獨一安拉的天啟,在偶像眾多的麥加傳揚獨一神宗教,同時要否定麥加城的眾多偶像,但當時的麥加城,正是偶像敬拜的中心,穆氏的跟從者勢孤力弱,不要說與麥加城的人抗爭,就是自衛的力量也不足,所以這段時期的啟示就強調要溫和地退避,真主是知道的等。

到622年間,穆氏得麥地那城的人的接待,開始時穆氏的勢力仍未強大,他仍希望得到猶太人的支持、承認他是猶太人的先知之一,但猶太人不領情,反而有些猶太的部族偶然會來攻擊他們,在這段時期,他的啟示內容從退避轉而為自衛,抵抗進攻他們,但不要過份。

及至到627年,伊斯蘭歷史中重要的同盟軍戰事之後,穆氏又取得麥加城,後又處決了六百名猶太人,沒收了他們的農地果園,從此與猶太教決裂而建立了一個阿拉伯色彩的宗教。這時政局已定,穆氏也大權在握,這時期前後穆氏宣布的啟示內容就漸漸轉變為「你們在那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裡殺戮他們」了。

今天伊斯蘭教神學界中仍有經文廢棄論的神學問題在討論,就是後來的啟示是否真能否定前面的啟示。如果這廢棄論的觀念太強,走得太極端,伊斯蘭便可能走進了暴戾的胡同巷裡去了。如果說那是處境的問題,那樣伊斯蘭成了當權派時,在什麼情況下應全面實行「你們在那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裡殺戮他們」的教義呢?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處境問題,都是伊斯蘭世界內產生不安的原因之一。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里發是阿拉伯語--繼承者的意思,穆氏身故後,他的跟從者中分別有遷士(是最早跟從穆氏的,與穆氏一同在麥加受著逼迫而遷往麥地那),輔士(在麥地那的信眾,歡迎穆氏前往作他們的仲裁人,以至伊斯蘭在那裡得以發展),合發承繼派(強調與穆氏有血統關係的阿里才有資格作承繼者)和穆氏?親派(麥加的古萊氏貴族伍麥葉人)等四派,他們都有意爭奪這領導的寶座,最後遷士與輔士聯合,推舉穆氏的岳父阿布.伯克(他把九歲大的女兒阿依莎送給穆氏為妻)為第一任哈里發。

自穆氏奪得麥加後,訂定規矩,只有穆斯林才能進麥加,非穆斯林要向麥加交重稅,而穆斯林為兄弟,所以免交保護稅。因著利益的原故,吸引了很多部族加入了伊斯蘭。自穆氏身故,麥加的貴族己有人起來表示得啟示為先知,不服阿布的領導。
因此阿布.伯克(632-634年)在哈里發的兩年任內,主要是全力平伏各地區的叛亂或討伐變節的部族。

第二位哈里發是奧瑪(634-644),他是麥加的貴族,上任不久,立刻取消穆氏和阿布的愛將哈立德為總司令和敘利亞行政長官的職務。有人訿評他是嫉妒所致,但他深深了解阿拉伯民族的尚武精神,成功地把伊斯蘭變成向外征服和建立帝國的宗教。伊斯蘭教用古蘭和劍傳教的傳言,就是在這時被強化的。其實是他在戰事中訂明規矩,歸順伊斯蘭者,享有一切穆民所得的自由,投降而不改教者,要繳納重稅,反抗者判以死刑或作奴隸。因此,在他的任內的十年中,伊斯蘭奪得的土地最多,耶路撒冷就在這時落入阿拉伯人手中的。教法的公議,也是他倡導而成。他被譽為是最成功的一位教主。最後他被一波斯人所殺。

奧瑪臨終前指定六位聖門弟子作選舉委員,先後與穆氏兩女兒結婚的奧斯曼(644-656)當選為第三任哈里發。他是麥加統治氏族伍麥葉族的富商,在他任內最聞名的工作就是把古蘭經規定標準本,且下令與標準本有異的經文一律要燒毀。由於奧瑪南征北戰,不單統一了半島,且奪得米所波大米一帶,直到里海,非洲等地,到奧斯曼對外的軍事擴展停頓時,伊斯蘭內部又出現不安的矛盾。結果,由第一任哈里發之子穆罕默德策劃,成功地把奧斯曼刺殺了,但這行動也成了伊斯蘭的內戰序幕。

阿里是穆氏的堂弟和女婿,在穆氏身故時,他已角逐這哈里發地位。經廿多年後,他被選為第四任,本當更有經驗,更能服眾,那知他的競選對手聯同阿布的女兒、穆氏的幼妻阿伊莎以武力反對他,結果兩軍在伊拉克的巴士拉相遇,這為伊斯蘭教的駱駝戰役。雖然阿里獲勝,但伊斯蘭中的戰事接踵而來,由於阿里缺乏領導和判辨時勢能力,所作的決定又未能同時滿足軍隊內主和及主戰兩方戰士的要求,結果在隋芬戰役中,阿里一方雖然獲勝,卻引致主戰派與他分裂,而成哈瓦利吉派,是伊斯蘭最早教派,這也標致著伊拉克的阿里派係與麥加的派係有嚴重的矛盾和分歧直到今天。

阿里的派係後來發展成了什葉派,而麥加的則發展成遜尼派。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回曆十二月份,都是伊斯蘭的朝聖日子,今年在公曆一月份進行。朝聖是個和平安詳的節期,伊斯蘭教規定在這期間不許殺生,甚至蚊蠅也不應殺害云云。各國各地穆斯林同是兄弟,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平等,應在朝拜期間和諧相處。可惜,一月三十日麥加又傳出朝聖者中發生意外,在米那山上,朝聖者擁擠推撞,互相踐踏,死傷二百餘!

查伊斯蘭的朝聖活動,可分九項,受戒、巡禮天房、奔走、駐米那山、站阿拉法特山、射石驅邪、宰牲、開戒和辭朝等。這九項朝聖活動主要沿自他們的教主穆罕默德在最後一次朝聖(辭朝)時的作法,世世遵守。

受戒--是屬準備工夫,就是作好心理準備去朝聖,戒除濃裝艷服、理髮剪須、行房性事、爭吵殺生等。

巡禮天房--是朝聖開始,在十二月七日,集合在黑爾白石,反時鐘方向繞行七圈,力求親吻或觸撫玄石,然後再到滲滲泉取水飲。

奔走--在賽法和麥爾臥兩小山間奔走七次,是朝聖禮儀重要項目之一,傳說是夏甲為孩子以實瑪利求水而哭而奔走之地,他們效法作為記念。

駐米那山--十二月八日開始到米那山,這是正適朝拜的開始,在這裡有一整天時間,各類的朝拜直到深宵。是朝拜的高潮之一。

站阿拉法特山--十二月九日,朝拜者晨早離開米那山到阿拉法特山,這裡與麥加相距廿五公里,在這里為自己或家人朋友祈福作禱,這時教長效法穆氏辭朝時的作法,在這裡講道、宣講教義。群眾在這裡聚集直到日落。日落後朝拜者趕往米那山途中的穆茲台裡發法山,在那裡蒐集石頭49至70顆,用作翌日驅邪趕鬼之用。

射石驅邪--傳說阿伯拉罕,或說亞當曾在這里以石塊驅趕魔鬼,所以他們效法這作法,把擲石驅鬼成了一儀式。

宰牲--是舊約常見的禮儀,用作獻祭,祭祀後用作補身或賙濟窮人。

開戒--朝拜者可剃髮或理髮,表示完成了朝拜的禮儀,可回復正常的生活。

辭朝--再次回去天房轉行七圈,向天房說再見。

伊斯蘭有一千五百年曆史,上千萬人次曾在那裡朝拜,抒發激情。他們的敬拜儀式自有一定的意義,這非局外人所能明瞭,也不被局外人的意志而轉移,但看見這次在射石驅邪山上,參拜者互相踐踏的慘劇,我們局外人自然會問,一千五百年前的活動儀式,當時參與者不多,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的儀式倒不成問題。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和出生率的上升,每年到麥加朝聖者人數過百萬。雖云穆斯林為兄弟,各人以禮相待,朝聖是和平的活動,沒有仇怨爭執,但在有限的地域以及在指定的時間內,要完成指定的功課,才會得到朝拜的果效,得到真主的福佑,就難免會產生因爭先恐後以求福蔭,弄成死傷的結果。

在原意為和平的日子及平安的場地,卻因時代與人口的改變,又加上處理不善,結果弄得死傷二百,實為可惜。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一月十五日,伊斯坦堡市的兩座猶太會堂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內遭到恐怖份子襲擊,引致二十多人喪生,近三百人受傷的慘劇。

據報襲擊兩座猶太會堂的手法相同:在猶太會堂門外先停泊一、兩輛載有大量炸藥的私家車,然後以遙控器進行引爆。雖然死傷者中猶太人與當地的穆斯林人數參半,但由於進行的地點是猶太人會堂門外,爆炸發生的時間是猶太人安息日的聚會時間,自然使人感到這是針對以色列人而作。

為免引起宗教與政治的誤會和糾紛,土耳其政府和以色列政府都表示,這是恐怖份子的所為,與宗教無關。他們的所為,目的是破壞社會。雙方政府都表示互相支持,合力打擊恐怖份子的組織和破壞活動。

其實,這個月是伊斯蘭的禁食月,穆斯林強調這個月是古蘭經賜下的日子,是特別神聖的。穆斯林應該比別的日子更和平、更聖潔,且禁戒不必要的殺生。因此,在此時發生流血事件實屬不尋常。

嚴格來說,伊斯蘭Islam原意為「和平」。穆斯林為順服安拉的人,理應是更強調和平,給人的觀感理應更平安。何以剛剛相反,伊斯蘭世界給人有一種暴戾的感覺?又為何以伊斯蘭團體名義發動的恐怖活動和襲擊事件特別的多呢?

伊斯蘭教是主張政教合一宗教,以神治政權為最高標準,最蒙安拉賜福。而他們又強調兩世吉慶,就是說得安拉賜福的,今世和來世都可滿享福樂。可惜,今天的伊斯蘭國家,大部份都為國內政治混亂和經濟疲弱的矛盾而掙扎著。很多人都緬懷過去伊斯蘭時代的強盛,以為今天的衰弱是因沒有履行安拉的教法,因而沒有得到安拉的賜福。

有些較極端的派別,把宗教信念和政治思想混在一起,強調要建立一個神權統治的地方國度,強行伊斯蘭法,才能得安拉的賜福。但由於這理念與現實生活或與主流思想有別,他們人數較稀少,或不被大眾所支持,屬弱勢團體。所以,他們便以流血手段來達到目的。也由於有些人誤以為在這神聖的禁食月內殉道,就可以直進天堂,所以在這理應和平的日子,恐怖活動卻不斷地增多。

行文至此,好友剛來電告訴我,伊斯坦堡分別有英國領事館和屬香港匯豐機構名下的行政大樓遭受恐怖份子襲擊,釀成廿七人死亡,約四百多人受傷!事件震驚全球,為人所髮指。受襲對象雖為英國使館和英屬公司,但受傷者大部份仍是穆斯林,所以很多穆斯林為表明與這些恐怖份子有別而宣布,如果這些發動流血事件的是穆斯林,他自己就不是穆斯林了。

我們甚願土耳其政府能有效地打擊恐布活動,把發動流血襲擊的人早日緝拿歸案;也甚願這些恐怖份子能明白與人分享愛與和平,才會得真神的賜福,這也是維持人類安定、繁榮與進步的基本條件。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秋雨先生在其大作「千年一嘆」中,談及巴基斯坦的交通工具,形容為棺材,「不管是貨車還是客車,投入使用前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先讓駕駛室的三面外沿往上延伸,延伸到一定高度便向前方傾出,這就形成了一個圓扁昂然凸現的高頂,大約高度為六米,車身也整個兒升高,與高頂連接。大家閉起眼睛就能想像:這太像一具碩大無朋的棺材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追求好看和氣派,因此所有的車,渾身用艷俗的色彩畫滿了多種圖形,沒有一寸空間。......這些汽車因成天櫛風沐雨,全部艷麗都已骯髒,活像剛剛從一個垃圾場裡掙扎出來,渾身掛滿東西還來不及摔落。......更恐怖的事情還在夜間,漆黑的山道上剛一轉彎,猛然見到兩三具妖光熠熠的棺材飛奔而來......」

其結論是:「這些車其醜無比,光是這些奪路飛奔的花棺材,就已構成對印度河文明最殘酷的否定。......」(美的無奈)

讀過其作品真的想去看看這些奪路飛奔的花棺材,一天在海灣航機的雜誌上,竟巧遇這花棺材,其文章標題是巴基斯坦民間藝術畫廊,讀其標題可知作者對這些車身藝術給與正面的評價。

筆者看著這些車身畫藝圖片,一面想起余先生的評論,深覺伊斯蘭文化與非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可說是既接近卻又遙遠!在地理上我們是接近的,但在溝通上卻是遙遠。藝術被稱為世界語言,美感雖有文化的特色和主觀的感受,但美與醜應有分野界線,為何余先生與巴基斯坦人的審美觀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起初筆者以為余先生在千年之旅的行程艱苦,一路在中東各國面對的負面經驗和感受,使他們對異文化有著排斥。但細讀其文章,開始多少了解他們的感受。

中國的畫藝講求聚點與散點,但這些汽車藝術卻把所有圖片連在一起,所以遠看沒有空間感!但視每一幅為獨立圖畫,卻不能否定他的美麗。車廂的設計有如一具碩大無朋的棺材,但伊斯蘭的葬禮是不用棺材的,就是運載遺體的箱子也與中國的棺材有別,所以這些在路上飛奔的花棺材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感受而不屬美感的分野。

當然他們的空氣?染,把不必要的叮噹掛滿車身,加上車身長久沒有清洗,夜間行車沒有亮燈,或不按規矩的橫衝直撞,都會直接造成恐布感和危險。

今天伊斯蘭給我們的觀感,有點像這些染了塵垢汽車,也許它是美麗的街上畫廊,但缺乏適時的清洗和更新,使人有「活像剛剛從一個垃圾場裡掙扎出來,渾身掛滿東西還來不及摔落」的感覺。而很多人看伊斯蘭的角度,又可能加上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已有的文化,以致誤會越大,甚至仇怨越深!甚願我們能學會欣賞巴基斯坦的汽車,有如街上畫廊的美麗!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和香港爆發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美國與伊拉克戰事、中國軍備等名詞,理應沒有意義上的關連,但在世界醫療衛生組織在苦苦研究SARS的出現和傳播的同時,聞說俄國有傳言這可能是生化武器的製成品。

結果,這流言在這裡卻引發出無限的幻想和引伸。反美人士說,這是美國怕中國富強而向中國引爆的生化武器!反華人士卻說這是中國研製生化武器失控的結果!喜歡與伊拉克拉上關係的又說,撒達姆已聲言向全世界發動戰事,現在正在亞洲出現。這些說法只是一些小報的閒談,理應不值一顧,但在這裡卻是以訛傳訛,越傳越「真實」!

人類學家概括地把人類的文化分為兩大類,一為罪的文化-以歐美為代表,一為恥的文化-以亞洲中東為代表。罪的文化是先假設人性本惡,所以要製定規矩和律法,理性的清楚劃分,不得過界,越界者稱之為有罪,指明判罰方式。恥的文化則假設人性本善,不必設定清楚的規條,社群的道德規範非常重要,但界線不明,怎樣判罰不清。因此,歐美國家先走向法治,而亞洲和中東國家則傾向人治。由於法律條例不清,社群道德善變,人言人殊,結果流言和閒言常成了主導,而一般教育程度不高的或不習慣作個別思想判斷的,總愛聽信這些閒言,受這類的流言所擺佈,或把電視電影的故事信以為真實。如中國人必會功夫,吃豬肉的人輪理道德混亂,藍眼睛的女士是天生壞品、隨便可脫下衣服讓人拍照!過去的地震,他們又有人說成是美國在他們的海低引爆核彈所致,言之鑿鑿,不少人信以為真!

在伊斯蘭歷史中,閒言蜚語的事例真有不少,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穆氏晚年所娶的少年妻子阿伊莎失?的事件。據說穆氏深寵少妻,出戰時也常帶她而去。在626年穆氏討伐部落穆斯泰萊格(Mustalaq)的叛逆而回,在路途上阿伊莎掉了隊。結果數日後,由一名穆斯林把她護送回麥地那給穆氏。但阿伊莎卻因這事受流言蜚話的攻擊,指她與人有染,結果穆氏要表示受真主的?示,宣布禁止誣告貞潔婦女的條例,事件才告平息。一般相信古蘭經廿四章的11-21節,就是因阿伊莎事件而宣讀的了。

由於伊斯蘭教強調古蘭經,是從天上漸漸降下來的經典,阿拉伯文的古蘭經與天上的經典完全一樣,因此非阿拉伯文的翻譯,不能視為正確的古蘭經。又因古蘭經所用的阿拉伯文,是古老的文字,所以在翻譯的用字和意思上,也人言人殊。由於一般人不易明白,所以很多穆斯林在討論信仰時,常混雜著不少民間流傳的故事、或在不同地方所聽聞的人生箴言和諺語,同引為天?要道。由於尋找出處困難,所以一般來說,他們不大喜歡翻開經卷,引經據典的理性討論信仰問題。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經歷九一一的事件,聞恐怖份子活動而色變。對一向被美國視為訓練恐怖份子基地和製造生化武器中心的伊拉克,美國已下定非徹底摧毀其軍力不行的決心。雖然馬來西亞政府警告說,攻打伊拉克等同攻打伊斯蘭,但巴林政府卻建議撒達姆.侯賽因流亡海外。阿拉伯聯盟雖口頭反對美國開戰,但卻沒有以石油武器來威脅美國。看情況,伊拉克政府改朝換代,勢所難免。

伊拉克的政情,正好反映了伊斯蘭派別的矛盾。當穆氏去世時,沒有指明誰可作為他的繼承人。結果,從麥加而來的支持者稱為「遷士」,覺得自己是第一代跟從者,曾與穆氏在麥加共患難,所以他們是真正的效忠者,理應是其繼承人;在麥地那迎接穆氏入主的跟從者稱為「輔士」,他們視麥地那的大本營是他們獻上的,所以理應為大本營的承繼人;與穆氏有血源關係的堂弟並女婿阿里和他的支持者,視穆氏家族成員才有權承繼這大任。最後,還是穆氏的岳父阿布.伯克爾,以「遷士」的身份,且以古來氏族有號召能力統領阿拉伯全半島為理由,說服了「輔士」們的支持,否決了阿里的支持者而出任第一任伊斯蘭領袖(哈里發)。可是,傳位到第四代之後,就告分裂。 (其實四大哈里發中,其中三位都是被反對者殺害而死的。)當第四代哈里發阿里死後,伊斯蘭就分裂成兩派──阿里的支持者和大眾派。

簡單來說,阿里的支持者被稱為「什葉派」,是支持與穆氏有血源關係者為繼承人的。這派的支持者主要分佈在伊朗和伊拉克,部份分散在巴基斯坦、也門、印度、黎巴嫩、敘利亞和土耳其。在電視新聞常見的伊斯蘭節期中,見有人把自己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的,就是什葉派其中一分支,為記念其支持的領袖受苦行動云云!

大眾派又稱為「遜尼派」,約佔穆斯林人口的百份之八十多,強調經典的研究,屬比較溫和的一派。但由於伊斯蘭的熱情和激進思想影響,這派有些人也走向激進的行列!

在別的地區,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人數比例懸殊,所以沒有多大矛盾發生。但在伊拉克則不同,因為什葉派佔伊拉克人口百份之六十強,但執政黨則為遜尼派。八零年代兩伊八年的戰事,就是因為什葉派的伊朗,要向伊拉克輸出伊斯蘭革命思想,有意利用什葉派的支持者來推翻撒達姆侯賽因,引致兩伊八年的戰事!而撒氏以強權治國,用強大軍力對付反對者,一向被維護人權人士所指責。

現在美國有意推翻撒氏政權,顯然會扶助伊拉克的反對黨上台。伊拉克的反對黨有兩派,一為遜尼派。如果遜尼派上台,是否能以和平手段平服佔百份之五十四點四強的什葉派人民,是一大疑問! (注:兩伊戰後,撒氏強烈對付屬什葉派的反對者,以至境內甚葉派人數下降)。另一派自然是什葉派。若什葉派上台,會否投向他們的精神領袖、伊朗的懷抱,這是美國的老仇敵。如果他們與伊朗聯合為同一陣線,美國的包袱會更重!而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難民問題,一直沒有人願意處理。這次,他們最熱心協助美國,當然他們希望戰後能複國。但兩伊與土耳其政府最不希望看見的,就是這個小兄弟的成長。看情況戰後的中東秩序,仍是一個困局!但願他們不會再落入內戰爭權的矛盾中。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屆土耳其大選由回教保守黨的年青派(公義進步黨)奪得壓倒性的勝利,世界各國關注伊斯蘭動向的,正在熱烈討論這伊斯蘭政黨會否把土耳其再拉向回頭路之際,世界小姐的冠冕又不約而同地落在土耳其小姐的頭上。這次的勝利,反而使土耳其尷尬,因為主辦機構不知應否大事慶祝。

原來這次世界小姐選美,本來在西非的尼日利亞(Nigeria)舉行,該國穆斯林占總人口的大多數,不過政治仍屬自由,所以世界小姐選美籌委會不畏選此地舉行這次盛會。可是,在選美大會前一個月,聞說有位記者在報導選美活動時,竟胡亂的說,如果穆罕默德在世,看見這些佳麗,也會在當中選一個為妻。這句話觸犯了穆斯林的大忌:一方面是穆氏十一位妻子的記錄已使很多穆斯林努力為他辯護;另一方面就是穆氏的神聖地位被醜化,這是穆斯林絕對不能接納的。結果,激進的穆斯林到處搞破壞,與伊斯蘭關係較脆弱的教會,成了攻擊和發洩的對象,以致有二百多人罹難,更有人聲言要處死那記者。事件的發生,令這世界選美活動要立刻移師到英國舉行。

筆者不知道冒犯了穆氏那記者的背景,但筆者相信很多教會和信徒不同意這類的選美活動,也不同意那記者對其他宗教的冒犯,但在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這些激進的反應,只會使人更畏懼,視他們為野蠻無理!

原來在伊斯蘭教法中,是以神權統治的,安拉是絕對權威,穆罕默德是他的大使,成了安拉的代言人或是代表,所說的話記錄在古蘭經裡,成為安拉的說話和心意。所以,任何人不容許對古蘭經懷疑和反對,否則就屬違反國法,要判以極刑。因為有這樣的思想,他們激烈地把違法者處死,乃視為天經地義的事。

其實,這些強烈的反應不單只發生在伊斯蘭的極權國家,去年在德國出版的一本百科全書,編輯在穆罕默德的標題下,竟加上了一幅人物圖片,結果該出版社受到德國的穆斯林攻擊,指它醜化了穆氏的神聖形象,直到該編輯公開道歉,收回全部已售出的百科全書重印,事件才告平息。

極端的行為背後可有很多的原因,群眾可能是對現政府的不滿;又可能是對西方名為基督教國家不滿的另一種投射;也可能懼怕自己的宗教或教主被人輕視。但從近年在伊斯蘭世界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對西方自由世界的攻擊,在在顯示出這誤會和鴻溝的深度和闊度。

自由世界需要多了解和尊重其他宗教或民族的禁忌,有智慧地運用自己的自由才行。我們也盼望伊斯蘭世界在掙扎求存的運動中,早日找到出路,在要求別人尊重他們信仰的同時,也會尊重別人的生命。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斯蘭教的宗教禮儀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回曆九月份為期三十天的齋戒月了(今年的齋戒月是在公曆十一月五日開始)。所有穆斯林在日出之後,不吃飯,不喝水,有的甚至連口水也不容許吞進肚子裡去,直到日落。當然,日落後則可自由吃喝。

這宗教規矩在伊斯蘭世界中頗為重要,有些地區的伊斯蘭政府嚴厲執行,如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在齋戒月內,如沒有醫生證明文件表示因病患而不能禁食者,一被發現破戒進食,可能會被捕和被罰。

讀者別以為在伊斯蘭國家的餐館,在齋戒月內必關門大吉。其實,那些較大的餐館,在齋戒月內的生意額,卻是全年最好的。因為,自日落以後,他們便大吃五餐,直到天亮。所以,有人表示他們不能稱之為禁食,只是日夜生活方式倒轉罷了。

有人以為這樣的禁食方式對身體不大好,又有人以為一年中有一些日子清清腸胃總有好處。其實,穆斯林禁食的原意是作贖罪,克制私慾,經歷飢餓而生髮對貧窮者賙濟的善心。但是,後來加上了記念古蘭經賜下的意義,因而轉變為歡慶、學習古蘭經和討論宗教事情。

從阿拉伯歷史的記錄中,該地區是沒有禁食觀念的,而猶太人和基督徒則有禁食的禮儀。穆氏在麥加時期所得的啟示中,也鮮有談及禁食的事。穆氏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時候,他宣布以正月初十日為齋戒日(只是一天)。有學者以為穆氏是受猶太教或基督教的影響而設立這禮儀的,以表示他逃難的苦況。自遷到麥地那後的第二年,穆氏即宣布以九月份,一整個月為齋戒月。

這齋戒月在麥地那的設立,在穆氏的宗教和政治地位上有多方面的函意,顯然因為猶太人不肯接納穆氏為先知,所以他定意要與猶太教決裂。所以,他強調在回曆九月(林馬丹月--Ramadan)開始受到天上的啟示而得到古蘭經,一方面是強調古蘭經的神聖地位不亞於聖經,也表示著他個人的神聖地位不低於猶太教的任何先知。

另一方面,林馬丹月在阿拉伯人的傳統中,可能是一個神聖的月份。所以,穆氏強化這月份,使他所建立的宗教更阿拉伯化,更容易被當地人接納。而伯德爾戰役又是在這個月發生而獲勝的,在在顯示這日子的神聖地位。 (注:該戰役是穆氏遷往麥地那後第一次與麥加人的戰事,這戰事的勝利大大提高了穆斯林的士氣,也大大提高了穆氏的領導地位。)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九月一日在美國的伊利諾洲發行了一枚郵票,蔚藍的底色,金色的阿拉伯文字,由著名伊斯蘭藝術家穆罕默德撒迦利亞(MohamedZakariya)以土耳其傳統畫工寫成,郵票底部有英文GREETINGS的字樣,用以表示慶祝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期,禁食月和宰牲節。這枚郵票發行的當天,不少在美國生活的穆斯林表示,因著美國能接納和印行這枚郵票,故開始對這個國家產生歸屬感而高興。
  
聞說這枚郵票的印行,是由於一個名叫穆希巴官的(MuhibBeekun)少年人,在蒐集郵票時,希望能看見美國有他自己民族節期的記念郵票,因而發起簽名和寄信運動,用了不少時間申請,結果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花,他們的行動也與自由世界建起了友善和健康的橋樑。七千五百萬枚有伊斯蘭特色的三角四分郵票便成功地在美國發行全國了。

當穆希巴官有意為了在美國境內看見有他自己民族記念物品而努力的同時,有另一穆斯林的年青人,他曾生活在西方世界卻沒有歸屬感,但他沒有計劃去清除這隔膜,卻花了數年的時間,去計劃以恐怖報復的手段來回應自由的西方世界。結果,他也成功了,震驚全世界的恐怖事件也在九月發生了。

去年九月十一日紐約世貿大廈遭恐怖份子襲擊,雖經歷一年時間的沖洗,自由世界對這事件的驚懼,仍末完全退卻,對恐怖份子所持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誤會仍然存在。

這兩件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事件,正好反映著今天伊斯蘭世界的兩種走向。當鄂圖曼帝國追不上現代,土崩瓦解,掙扎著尋找生存出路的時候,伊斯蘭內部產生了兩種理論,有些人以為鄂圖曼的強大是安拉的賜福,由於鄂圖曼後期,宮廷生活腐化,所以得不到安拉的喜悅而衰弱,他們需要回到敬虔的生活中去。可是,有些較極端的伊斯蘭學者以為,敬虔生活是不能與非伊斯蘭者溶和的,所以有部份人走向了極端的排他路向,對非伊斯蘭的自由世界採取名為「淨化」的排他手段,因而危害了世界的安全。

伊斯蘭世界中的另一種理論就是認識到時代的改變,追上世界的步伐,他們要以開放的態度接觸這世界,以和平的手段與自由世界交往。美國這少年的努力沒有白花,這枚有伊斯蘭背景的郵票在美國境內發行,相信沒有人感到伊斯蘭入侵美國,也不表示誰勝誰負,反而是代表著和平的美麗,不同文化交流的和諧。

今天,伊斯蘭世界與西方自由的關係有如這枚郵票的單薄和脆弱,甚願有更多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掙扎,也關心他們的需要,從而建立友好溝通的橋樑。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