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靈恩運動」一詞不是指最近十多、二十年的靈恩運動,而指相對於初期教會經歷聖靈降臨的現象。所謂近代靈恩運動是指1901年起的五旬節運動所引發全球教會的靈恩運動。為何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也未出現的靈恩浪潮,一下子在短短一百年就翻雲覆雨。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詳述,筆者建議大家參閱一些有關的書籍,以致了解當中的前因後果。1
從第三波至第四波2
John Wimber C. Peter Wagner
1983年由溫約翰(John Wimber)和韋拿(C. Peter Wagner)帶動全球的靈恩運動第三波(The Third Wave)3強調靈恩運動與佈道的關係,(此運動又稱為「權能佈道」)。第三波的靈恩運動有別於過往的靈恩運動第一、二波,前兩次著重個人靈恩的經歷,而第三波強調佈道事工上靈恩的必須性。除了重點上的不同,推動此運動的重要人物皆為國際知名的人物,在福音派中廣為被接納,如:宣教學者韋拿、基督教心理輔導醫生韋約翰(Dr. John White)、神學工作者狄積奇(Dr. Jack Deere)等。因此,第三波的靈恩運動也較更多為傳統教會所
接納。
第三波出現不到十年,此運動又加入了不少的神學概念和行動。就筆者個人認為,所謂靈恩運動第四波其實由靈恩運動第三波演變而成。(這有別於前三波的出現,因為靈恩運動第一、二、三波均由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處境下產生的。)現在靈恩運動的浪潮仍然由第三波靈恩運動的主要人物帶領著整個神學理念和行為,不同的就是在神學理念和加入了新的元素、新的解釋,以致在事工的推動上有了新
的取向,並且加入了新的群體。(下文逐一淺述)
教會的趨勢──教會合一,同得這城
在未進一步講解前,筆者先作一點解釋。就廣義而言,在普世教會的觀念中,靈恩派教會也被列入為福音派教會之一。4但本文採取一個較為狹義的觀點,這也是香港教會的處境情況,將福音派與靈恩派有所分別。
究竟靈恩運動新浪潮如何帶動教會進入一個新形勢?這個新形勢就是靈恩派和福音派的教會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的合一,不單彼此間再不敵視對方,更彼此合作,達至福音廣傳的目標。
靈恩派一向強調聖靈動態和外顯的工作,例如:方言,神蹟等,5而第三波更以神蹟奇事作為福音工作中神權能的彰顯.而傳統福音派的教會也十分強調聖靈的工作,不過所著重的是聖靈內顯的工作,例如:聖靈如何使人悔改歸正,更新和突破個人的靈命,並且大部份也相信今天還有神蹟,只是神蹟的彰顯是神的主權,不是人強求、操練而得。在過往幾個的靈恩運動的浪潮中,我們看到靈恩派和傳統福音派仍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家在神學上各持己見,甚至彼此排斥。不過,我們卻發現靈恩運動一波比一波更為福音派教會所接受,例如:當二十世紀初的靈恩運動第一波為基督教會所拒絕,但到了第二波,就有不少基督教的宗派加入其中。第三波雖然帶來不少混亂和衝擊;(參John MacAuthur, Charisma Chaos,〔Grand Rapids:Zondervan, 1992〕)但被福音派接納的就更多。連第三波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的韋拿也自稱他本來是地道的福音派信徒,在他一直以來的事奉中都拒絕接納靈恩運動。6
近年來,靈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又朝另一方向,就是多與傳統福音派教會合作,彼此間不再為以往神學觀點上的不同而彼此排斥,而是有共同目標地彼此合作。這個共同目標,就是宣教的使命──為神同得城市的佈道方向。在「同得這城」的佈道目標下,靈恩派不強求福音派追求靈恩的經歷,而福音派也不反對靈恩派個人繼續追求靈恩的經歷;彼此間只有共同敵人,就是撒但。兩派的教會和信徒要彼此合一,為神的福音向撒但宣戰,公開宣告牠的失敗,並為「全城得著福音」而攜手合作。7最近也有不少公開的聚會和對話,以期達到靈恩派和福音派的合一,他們更稱之為「福恩派」。8《約翰福音》十七章記錄耶穌要求信徒要合一,經文所強調要在真理和生命的基礎下追求合一;但就現在靈恩派在一些重要的神學理念,甚至因這些理念而在事工所產生不少的混亂而言,筆者認為這個第四波的合一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不少福音派的教會仍然認定靈恩派所堅持的沒有聖經確實的根據。
不少靈恩派教會和牧者都標榜他們的教會有很好的增長;9然而,事實上,香港不少福音派的教會雖沒有跟隨靈恩運動和尋求靈恩的現象,也有很好的增長。福音派教會看重福音和宣教運動,近年靈恩派的教會也看重福音運動(不像以往只看重和追求個人靈恩的經歷);所不同的就是靈恩派在面對傳福音和宣教工作時,往往加入了大量靈界中邪靈工作的元素和解釋,以致在推動福音運動上配以很多靈恩的超自然經歷和勢力對抗(power encounter)的解釋和事工。就是近十年由第三波帶動靈恩運動又有了新的形勢。
佈道宣教的策略──區域邪靈、屬靈繪圖
近來靈恩教會的教牧在佈道和宣教上看重城市或社區佈道。他們認為城市是神工作的單位,如果要這城市要得著神的賜福,就要使管轄這城市的「地域性的邪靈」(territorial sprits)10被捆綁、擊倒和趕逐,這樣全城的居民就漸漸歸向基督。他們多引用南美某些國家的復興作例子,這些城市的基督教復興正是擊倒管轄這些城市的邪靈。如何對付這地區性邪靈,就得策劃得全城的佈道策略,其中包括洞悉那城的屬靈氣候,然後繪製屬靈地圖,最後以爭戰式的禱告來對抗牠。
大部份這類的教會在佈道策略上都跟從歐提思(George Otis, Jr.)《末日迷宮》和韋拿《繪製屬靈繪圖》兩本書內的指引,11從而釐定一套驅魔式的城市佈道方式:
究竟這是一項歷世歷代行之有效的佈道方法?還是末世神特別向教會的啟示?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佈道預備的行動。在不少的文章裡,他們只是東拉西扯一些似是而非的聖經經文作支持,如:摩西派十二探子前去窺探迦南地,(民13:17-33)就是搜集屬靈繪圖的資料,以便以色列民能攻取這地;尼希米建耶路撒冷的城墻前也是圍城窺視(尼希米記第二章)等....。
這些經文的引用,通常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就從已有的經歷,然後找一些聖經相若的例子作支持,這是釋經上切忌避免的;12第二,經文本身只是個別的事例(descriptive),而非規範性(normative)。信仰的基礎是建立在聖經真理中規範性的教導,而非個別的例子;更何況這些經文是否真的解釋作屬靈繪圖或行軍爭戰的禱告,還有很大商榷餘地。如果這是何等重要的爭戰式佈道策略,為何在新、舊約中沒有明文記錄和直接的教導,甚至偉大的宣教士保羅既從神得了啟示(加1:17-18),但他隻字不提及這重要的佈道策略。我們不否定竭力禱告和正視屬靈爭戰在佈道和宣教的重要性,但不是以一套方法去放在四海為準作定位。真正放於四海皆為準的爭戰就是聖靈藉神的真道在人的心裡的更新。(林前2:1-5)過份的看重屬靈繪圖或行軍式的禱告,可能反成為中了撒但的詭計的危機。以下摘錄一段有關的記載:
『從地圖上的外形來看,台中縣(市)的造形頗似一隻烏龜(台中市是小烏龜,台中縣則是一隻大烏龜)。烏龜屬陰性,喜愛生活在陰暗有水之處,亦可作中藥、屬壯陽品。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可象徵淫亂及緩慢、拖延的個性(這純屬筆者的觀察分析)。為了破除這圖案所帶來的轄制,繼上述蝙蝠洞爭戰禱告後,一些代禱者又兵分二路,出發到此「烏龜」的脖子部位(北屯大坑區的倡和橋)、眼睛部位(龍山的東山樂園觀音龍像)及頭部(中興嶺山頂),實地作澆油、宣告的禱告,願那復興的水流,從山頭直湧流到山下。』13
上文的形容真像風水中的趨吉避凶。我們要小心,不要中了撒但的詭計!
釋放的事工──內在醫治、家族邪靈
每一個信徒既都在參與屬靈的爭戰,信徒又如何預備自己參與「得全城」的佈道策略?靈恩運動一向看重信徒靈恩的經歷。靈恩運動第一波中,甚至有靈恩的信徒認為有方言的經歷為得救的憑據。到第二波時,雖較前一波為溫和,但仍以方言的經歷為第二祝福並得著豐盛靈性和有力事奉的根據。在第三波中,強調神蹟的經歷和操練,在「內在醫治」的過程中釋放撒但在個人生命中的捆綁,並藉此作為事奉和生命的更新。從內在醫治的靈命操練引申到「家族性邪靈」和「家居邪靈」勢力的對抗是近年靈恩運動在個人靈性更新的新趨勢。為何信徒們不能經歷聖靈的大能?為何一些信徒屢屢被罪惡所勝?為何有些壞習慣不能改變?靈恩運動的人士認為主要是撒但的轄制,以致信心有餘而靈力不足。為何讀經、靈修、禱告也不能勝過這些轄制和軟弱?其原因乃是未完全對付撒但在個人身上的轄制。這些轄制未必從個人犯罪和軟弱而來,可能源於那信徒家族性邪靈的轄制。就是說,他的父母,甚至祖先交鬼的行徑或祖先中有人容許邪靈在家族歷史中享有權勢,這撒但轄制的權勢就會延續至這一代。要突破屬靈的生命的障礙,就必須對付家族性的邪靈。首先,要知道家族的歷史,了解父母或祖先究竟如何讓撒但權勢有機可乘,究竟現在的家居或家人中間有否一些屬於假宗教或邪靈的物件。要經歷屬靈的爭戰,就要為祖先的罪禱告,祈求聖靈的能力得勝家族的罪或邪靈所來的咒詛,宣告撒但轄制的失敗。這和一個城市屬靈繪圖的製作有密切的關係,前著是尋索一個城市的「根源性捆綁」(root bondage),後者是尋索一個信徒的根源性捆綁。14
聖經教導信徒。我們也應為祖先,甚至中國人一直以來反對福音的罪而代禱和認罪,但是否就是對抗邪靈勢力的爭戰性禱告,和為了所謂斷絕了根源性的捆綁呢?這是有待討論的。以斯拉為以色列的先祖所犯的罪認罪禱告,其原因是對付家族性的邪靈,還是藉禱告針對當時百姓的軟弱和頑梗,求神讓聖靈感動當時的百姓能有一顆柔軟和順服的心去接受神的道?當時百姓們就放棄了所娶的外邦女子。從以斯拉的生平,相信他最明顯的恩賜就是教訓人明白神的律法。(拉7:25-26)百姓不單因聖靈的感動,是藉神的律法(神的道)進入的他們心靈,以致改變他們屬靈的光景。其後,尼希米也邀請以斯拉宣告律法,也帶來以色列民能正視他們當時靈性軟弱的問題,在神面前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尼希米記第八章)
敬拜的更新──感性敬拜、讚美爭戰
「得全城」的佈道策略不單是個別信徒要成聖,作好準備;這也是末世教會的責任。教會當如何預備自己迎接爭戰?結果引來另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由靈恩運動帶動的動感和情感的敬拜。這些敬拜的新模樣與傳統教會靜態的敬拜做成強烈的對比,不少傳統教會的年青人十分嚮往活潑及有動感的敬拜,也做成他們與傳統教會間的矛盾。這樣動感的敬拜,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接受聖靈的工作是外顯性,聖靈也是一位動感、活潑的靈,人在聖靈感動下,很自然有動感和情感的表現。人在敬拜中從被動(受程序的限制)轉為主動,必然更投入敬拜,更享受敬拜。除了靈恩式的敬拜外,不少香港教會也開始思想敬拜的更新,例如,可按教會接受的程度,容許不同的比例的動感元素加入傳統敬拜的禮儀中;對青少年人和慕道者,可以用較為他們接受的「尋道者崇拜」(seeker sensitive service),以適切他們的文化和迎合他們的感受。其實,不同的文化和處境自然有不同敬拜的模式。非洲信徒在動感的文化下必然有較動感的敬拜;中國內地的家庭教會必不能大跳大唱的敬拜,因為在當地的政治文化下,這是危險的!其實,教會敬拜的更新不在乎甚麼形式,乃在乎敬拜者是否好好準備自己的生命向至高者發出心靈的回響。正如耶穌教導撒瑪利亞婦人,那真正敬拜的是以心靈和誠實(以靈和真實)。人嚮往靈恩式的敬拜是因為享受敬拜的氣氛,還是以心靈誠實來敬拜神?我們要知道敬拜的目的和主角是至高神,而非人。在敬拜中,人的敬拜、讚美、感恩、默想等乃是讓至高神得著「享受」,如果在敬拜中只顧個人的感受是否得著釋放和享受,這樣的敬拜很易誤入以人為中心的歧路,而非以神為中心的敬拜。15
另一方面,不少靈恩教會認為敬拜和讚美是一項爭戰的職事,在敬拜和讚美中,也同時是一次靈界權力的接觸(power encounter)。靈恩的推動者認為在一些針對教會音樂和敬拜的研究中,顯示神已逐漸復興敬拜的不同層面。祂藉著音樂和敬拜,來推動每一個運動。16個人在敬拜中向撒但宣告牠在信徒身上的作為是失敗的,這樣屬靈的對抗使靈命得更新,同時也宣告撒但在教會、在城市、在世界的作為必然失敗。他們認為:「『爭戰的讚美』的確是神賜給教會一項極好、且有效的攻擊武器,可用來對抗邪術、撒但崇拜、異端、新世紀運動等浪潮。」17
究竟,敬拜、讚美的目的是為了爭戰,還是將榮耀歸給神?他們常引用約沙法面對敵人攻擊時,就以敬拜、讚美的隊伍擺列在軍隊前,結果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的敵人。(代下第二十章)驟眼看來,是讚美使敵人失敗;但經文清楚說明「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15節)猶大國利未人的詩班是因信心而讚美神,而不是以讚美作為攻擊的武器。敬拜、讚美的唯一目的就是將榮耀、頌讚歸給全能者,而不是以功能作為目的。(啟示錄四、五章)
結語:
靈恩運動所鼓吹的神蹟、奇事不是真理鑑定的標準。(太7:15-23)論到假先知也可以行神蹟、奇事。信仰的檢定標準就是聖經的話,而聖靈也被稱為真理的聖靈(約14:17),祂也是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真正的聖靈運動(不是「近代的靈恩運動」)必然以聖經作為標準,而非經歷。滕近輝牧師在《在聖靈中長進》一書內提到「分辨靈恩的12原則」頗值得我們參考。18成聖須用工夫,盼望我們能付代價地好好在真道上扎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