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不少發生在中東或東南亞地區的突發新聞,很多發動恐怖襲擊者都是打著伊斯蘭旗幟的,很多朋友都愛問,伊斯蘭是個暴戾的宗教嗎?

網路世界中又有多個伊斯蘭的網頁表示,伊斯蘭是個熱愛和平的宗教,而伊斯蘭這個字的原意就是和平的意思。他們也廣引可蘭經經文表安拉是不喜歡戰事,信眾應該退讓。 「如果他們與你爭論,你應當說:真主是知道你們的行為的。」(古蘭22:68)「你應當忍受他們所說的讕言,而溫和地退避他們。」(73:10)

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就是為保護自家的生命財富而被逼要作自衛之戰是許可的,「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於援助他們,確是全能的。他們被逐出故鄉,只因他們常說:『我們的主是真主。』」(22:39-40)但那戰士們必須嚴守戰事的道德規矩。 「你們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份,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份的人。」(2:190)

從這角度看,伊斯蘭實在是和平的宗教,筆者有很多穆斯林朋友都是熱愛和平的人士,但有些人又在古蘭經中找到一些與這理論相反的言論,作為他們發動戰事的神學基礎,「戰爭已成為你們的定制」(2:216)。 「你們要討伐鄰近你們的不信道者。」(9:123)「你們在哪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哪裡殺戮他們俘虜他們,圍攻他們,在各個要隘偵候他們。」(9:5 )「你們在哪裡發現他們,在哪裡殺戮他們。」(2:191)

為什麼古蘭經的經文內有這互相矛盾的句子呢!到底誰是誰非呢?要找出答案就要先了解伊斯蘭興起時的背景了,穆氏在四十歲時(約610年)得獨一安拉的天啟,在偶像眾多的麥加傳揚獨一神宗教,同時要否定麥加城的眾多偶像,但當時的麥加城,正是偶像敬拜的中心,穆氏的跟從者勢孤力弱,不要說與麥加城的人抗爭,就是自衛的力量也不足,所以這段時期的啟示就強調要溫和地退避,真主是知道的等。

到622年間,穆氏得麥地那城的人的接待,開始時穆氏的勢力仍未強大,他仍希望得到猶太人的支持、承認他是猶太人的先知之一,但猶太人不領情,反而有些猶太的部族偶然會來攻擊他們,在這段時期,他的啟示內容從退避轉而為自衛,抵抗進攻他們,但不要過份。

及至到627年,伊斯蘭歷史中重要的同盟軍戰事之後,穆氏又取得麥加城,後又處決了六百名猶太人,沒收了他們的農地果園,從此與猶太教決裂而建立了一個阿拉伯色彩的宗教。這時政局已定,穆氏也大權在握,這時期前後穆氏宣布的啟示內容就漸漸轉變為「你們在那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裡殺戮他們」了。

今天伊斯蘭教神學界中仍有經文廢棄論的神學問題在討論,就是後來的啟示是否真能否定前面的啟示。如果這廢棄論的觀念太強,走得太極端,伊斯蘭便可能走進了暴戾的胡同巷裡去了。如果說那是處境的問題,那樣伊斯蘭成了當權派時,在什麼情況下應全面實行「你們在那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裡殺戮他們」的教義呢?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處境問題,都是伊斯蘭世界內產生不安的原因之一。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里發是阿拉伯語--繼承者的意思,穆氏身故後,他的跟從者中分別有遷士(是最早跟從穆氏的,與穆氏一同在麥加受著逼迫而遷往麥地那),輔士(在麥地那的信眾,歡迎穆氏前往作他們的仲裁人,以至伊斯蘭在那裡得以發展),合發承繼派(強調與穆氏有血統關係的阿里才有資格作承繼者)和穆氏?親派(麥加的古萊氏貴族伍麥葉人)等四派,他們都有意爭奪這領導的寶座,最後遷士與輔士聯合,推舉穆氏的岳父阿布.伯克(他把九歲大的女兒阿依莎送給穆氏為妻)為第一任哈里發。

自穆氏奪得麥加後,訂定規矩,只有穆斯林才能進麥加,非穆斯林要向麥加交重稅,而穆斯林為兄弟,所以免交保護稅。因著利益的原故,吸引了很多部族加入了伊斯蘭。自穆氏身故,麥加的貴族己有人起來表示得啟示為先知,不服阿布的領導。
因此阿布.伯克(632-634年)在哈里發的兩年任內,主要是全力平伏各地區的叛亂或討伐變節的部族。

第二位哈里發是奧瑪(634-644),他是麥加的貴族,上任不久,立刻取消穆氏和阿布的愛將哈立德為總司令和敘利亞行政長官的職務。有人訿評他是嫉妒所致,但他深深了解阿拉伯民族的尚武精神,成功地把伊斯蘭變成向外征服和建立帝國的宗教。伊斯蘭教用古蘭和劍傳教的傳言,就是在這時被強化的。其實是他在戰事中訂明規矩,歸順伊斯蘭者,享有一切穆民所得的自由,投降而不改教者,要繳納重稅,反抗者判以死刑或作奴隸。因此,在他的任內的十年中,伊斯蘭奪得的土地最多,耶路撒冷就在這時落入阿拉伯人手中的。教法的公議,也是他倡導而成。他被譽為是最成功的一位教主。最後他被一波斯人所殺。

奧瑪臨終前指定六位聖門弟子作選舉委員,先後與穆氏兩女兒結婚的奧斯曼(644-656)當選為第三任哈里發。他是麥加統治氏族伍麥葉族的富商,在他任內最聞名的工作就是把古蘭經規定標準本,且下令與標準本有異的經文一律要燒毀。由於奧瑪南征北戰,不單統一了半島,且奪得米所波大米一帶,直到里海,非洲等地,到奧斯曼對外的軍事擴展停頓時,伊斯蘭內部又出現不安的矛盾。結果,由第一任哈里發之子穆罕默德策劃,成功地把奧斯曼刺殺了,但這行動也成了伊斯蘭的內戰序幕。

阿里是穆氏的堂弟和女婿,在穆氏身故時,他已角逐這哈里發地位。經廿多年後,他被選為第四任,本當更有經驗,更能服眾,那知他的競選對手聯同阿布的女兒、穆氏的幼妻阿伊莎以武力反對他,結果兩軍在伊拉克的巴士拉相遇,這為伊斯蘭教的駱駝戰役。雖然阿里獲勝,但伊斯蘭中的戰事接踵而來,由於阿里缺乏領導和判辨時勢能力,所作的決定又未能同時滿足軍隊內主和及主戰兩方戰士的要求,結果在隋芬戰役中,阿里一方雖然獲勝,卻引致主戰派與他分裂,而成哈瓦利吉派,是伊斯蘭最早教派,這也標致著伊拉克的阿里派係與麥加的派係有嚴重的矛盾和分歧直到今天。

阿里的派係後來發展成了什葉派,而麥加的則發展成遜尼派。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回曆十二月份,都是伊斯蘭的朝聖日子,今年在公曆一月份進行。朝聖是個和平安詳的節期,伊斯蘭教規定在這期間不許殺生,甚至蚊蠅也不應殺害云云。各國各地穆斯林同是兄弟,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平等,應在朝拜期間和諧相處。可惜,一月三十日麥加又傳出朝聖者中發生意外,在米那山上,朝聖者擁擠推撞,互相踐踏,死傷二百餘!

查伊斯蘭的朝聖活動,可分九項,受戒、巡禮天房、奔走、駐米那山、站阿拉法特山、射石驅邪、宰牲、開戒和辭朝等。這九項朝聖活動主要沿自他們的教主穆罕默德在最後一次朝聖(辭朝)時的作法,世世遵守。

受戒--是屬準備工夫,就是作好心理準備去朝聖,戒除濃裝艷服、理髮剪須、行房性事、爭吵殺生等。

巡禮天房--是朝聖開始,在十二月七日,集合在黑爾白石,反時鐘方向繞行七圈,力求親吻或觸撫玄石,然後再到滲滲泉取水飲。

奔走--在賽法和麥爾臥兩小山間奔走七次,是朝聖禮儀重要項目之一,傳說是夏甲為孩子以實瑪利求水而哭而奔走之地,他們效法作為記念。

駐米那山--十二月八日開始到米那山,這是正適朝拜的開始,在這裡有一整天時間,各類的朝拜直到深宵。是朝拜的高潮之一。

站阿拉法特山--十二月九日,朝拜者晨早離開米那山到阿拉法特山,這裡與麥加相距廿五公里,在這里為自己或家人朋友祈福作禱,這時教長效法穆氏辭朝時的作法,在這裡講道、宣講教義。群眾在這裡聚集直到日落。日落後朝拜者趕往米那山途中的穆茲台裡發法山,在那裡蒐集石頭49至70顆,用作翌日驅邪趕鬼之用。

射石驅邪--傳說阿伯拉罕,或說亞當曾在這里以石塊驅趕魔鬼,所以他們效法這作法,把擲石驅鬼成了一儀式。

宰牲--是舊約常見的禮儀,用作獻祭,祭祀後用作補身或賙濟窮人。

開戒--朝拜者可剃髮或理髮,表示完成了朝拜的禮儀,可回復正常的生活。

辭朝--再次回去天房轉行七圈,向天房說再見。

伊斯蘭有一千五百年曆史,上千萬人次曾在那裡朝拜,抒發激情。他們的敬拜儀式自有一定的意義,這非局外人所能明瞭,也不被局外人的意志而轉移,但看見這次在射石驅邪山上,參拜者互相踐踏的慘劇,我們局外人自然會問,一千五百年前的活動儀式,當時參與者不多,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的儀式倒不成問題。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和出生率的上升,每年到麥加朝聖者人數過百萬。雖云穆斯林為兄弟,各人以禮相待,朝聖是和平的活動,沒有仇怨爭執,但在有限的地域以及在指定的時間內,要完成指定的功課,才會得到朝拜的果效,得到真主的福佑,就難免會產生因爭先恐後以求福蔭,弄成死傷的結果。

在原意為和平的日子及平安的場地,卻因時代與人口的改變,又加上處理不善,結果弄得死傷二百,實為可惜。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一月十五日,伊斯坦堡市的兩座猶太會堂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內遭到恐怖份子襲擊,引致二十多人喪生,近三百人受傷的慘劇。

據報襲擊兩座猶太會堂的手法相同:在猶太會堂門外先停泊一、兩輛載有大量炸藥的私家車,然後以遙控器進行引爆。雖然死傷者中猶太人與當地的穆斯林人數參半,但由於進行的地點是猶太人會堂門外,爆炸發生的時間是猶太人安息日的聚會時間,自然使人感到這是針對以色列人而作。

為免引起宗教與政治的誤會和糾紛,土耳其政府和以色列政府都表示,這是恐怖份子的所為,與宗教無關。他們的所為,目的是破壞社會。雙方政府都表示互相支持,合力打擊恐怖份子的組織和破壞活動。

其實,這個月是伊斯蘭的禁食月,穆斯林強調這個月是古蘭經賜下的日子,是特別神聖的。穆斯林應該比別的日子更和平、更聖潔,且禁戒不必要的殺生。因此,在此時發生流血事件實屬不尋常。

嚴格來說,伊斯蘭Islam原意為「和平」。穆斯林為順服安拉的人,理應是更強調和平,給人的觀感理應更平安。何以剛剛相反,伊斯蘭世界給人有一種暴戾的感覺?又為何以伊斯蘭團體名義發動的恐怖活動和襲擊事件特別的多呢?

伊斯蘭教是主張政教合一宗教,以神治政權為最高標準,最蒙安拉賜福。而他們又強調兩世吉慶,就是說得安拉賜福的,今世和來世都可滿享福樂。可惜,今天的伊斯蘭國家,大部份都為國內政治混亂和經濟疲弱的矛盾而掙扎著。很多人都緬懷過去伊斯蘭時代的強盛,以為今天的衰弱是因沒有履行安拉的教法,因而沒有得到安拉的賜福。

有些較極端的派別,把宗教信念和政治思想混在一起,強調要建立一個神權統治的地方國度,強行伊斯蘭法,才能得安拉的賜福。但由於這理念與現實生活或與主流思想有別,他們人數較稀少,或不被大眾所支持,屬弱勢團體。所以,他們便以流血手段來達到目的。也由於有些人誤以為在這神聖的禁食月內殉道,就可以直進天堂,所以在這理應和平的日子,恐怖活動卻不斷地增多。

行文至此,好友剛來電告訴我,伊斯坦堡分別有英國領事館和屬香港匯豐機構名下的行政大樓遭受恐怖份子襲擊,釀成廿七人死亡,約四百多人受傷!事件震驚全球,為人所髮指。受襲對象雖為英國使館和英屬公司,但受傷者大部份仍是穆斯林,所以很多穆斯林為表明與這些恐怖份子有別而宣布,如果這些發動流血事件的是穆斯林,他自己就不是穆斯林了。

我們甚願土耳其政府能有效地打擊恐布活動,把發動流血襲擊的人早日緝拿歸案;也甚願這些恐怖份子能明白與人分享愛與和平,才會得真神的賜福,這也是維持人類安定、繁榮與進步的基本條件。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秋雨先生在其大作「千年一嘆」中,談及巴基斯坦的交通工具,形容為棺材,「不管是貨車還是客車,投入使用前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先讓駕駛室的三面外沿往上延伸,延伸到一定高度便向前方傾出,這就形成了一個圓扁昂然凸現的高頂,大約高度為六米,車身也整個兒升高,與高頂連接。大家閉起眼睛就能想像:這太像一具碩大無朋的棺材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追求好看和氣派,因此所有的車,渾身用艷俗的色彩畫滿了多種圖形,沒有一寸空間。......這些汽車因成天櫛風沐雨,全部艷麗都已骯髒,活像剛剛從一個垃圾場裡掙扎出來,渾身掛滿東西還來不及摔落。......更恐怖的事情還在夜間,漆黑的山道上剛一轉彎,猛然見到兩三具妖光熠熠的棺材飛奔而來......」

其結論是:「這些車其醜無比,光是這些奪路飛奔的花棺材,就已構成對印度河文明最殘酷的否定。......」(美的無奈)

讀過其作品真的想去看看這些奪路飛奔的花棺材,一天在海灣航機的雜誌上,竟巧遇這花棺材,其文章標題是巴基斯坦民間藝術畫廊,讀其標題可知作者對這些車身藝術給與正面的評價。

筆者看著這些車身畫藝圖片,一面想起余先生的評論,深覺伊斯蘭文化與非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可說是既接近卻又遙遠!在地理上我們是接近的,但在溝通上卻是遙遠。藝術被稱為世界語言,美感雖有文化的特色和主觀的感受,但美與醜應有分野界線,為何余先生與巴基斯坦人的審美觀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起初筆者以為余先生在千年之旅的行程艱苦,一路在中東各國面對的負面經驗和感受,使他們對異文化有著排斥。但細讀其文章,開始多少了解他們的感受。

中國的畫藝講求聚點與散點,但這些汽車藝術卻把所有圖片連在一起,所以遠看沒有空間感!但視每一幅為獨立圖畫,卻不能否定他的美麗。車廂的設計有如一具碩大無朋的棺材,但伊斯蘭的葬禮是不用棺材的,就是運載遺體的箱子也與中國的棺材有別,所以這些在路上飛奔的花棺材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感受而不屬美感的分野。

當然他們的空氣?染,把不必要的叮噹掛滿車身,加上車身長久沒有清洗,夜間行車沒有亮燈,或不按規矩的橫衝直撞,都會直接造成恐布感和危險。

今天伊斯蘭給我們的觀感,有點像這些染了塵垢汽車,也許它是美麗的街上畫廊,但缺乏適時的清洗和更新,使人有「活像剛剛從一個垃圾場裡掙扎出來,渾身掛滿東西還來不及摔落」的感覺。而很多人看伊斯蘭的角度,又可能加上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已有的文化,以致誤會越大,甚至仇怨越深!甚願我們能學會欣賞巴基斯坦的汽車,有如街上畫廊的美麗!

羅惠強

heis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